有书共读
第151期
文津图书奖是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旨在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公众人文与科学素养。呼伦贝尔市图书馆《有书共读》栏目特别推出“文津奖获奖及提名图书系列推荐”,精选历届获奖与提名佳作,帮助读者在浩瀚书海中找到触动心灵的佳作,让阅读成为连接知识与心灵的桥梁。
索书号: K825.81=76/2
作者简介
章开沅(1926-2021),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塔纳学院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早年就读金陵大学,曾任教于中原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现改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者。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资深教授。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主要著作(含主编)有《辛亥革命史》《张謇传》《离异与回归一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等多种,另有《章开沅文集》11 卷行世。
展开剩余77%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回忆录。全书以作者九十余载生命历程为主线,串联起家史溯源、乱世成长、求学治学、躬耕教育、海外交流、百年回思等,展示了作者个人生命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经历和社会风貌。百年世事,风云巨变,书中处处体现作者对过往生命、社会历史、学术研究、教育理念与当下未来的种种思索,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平凡个体生命的非凡篇章,更是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以此或可补正史之阙,遗后世之思。作者通过平静客观的史家态度和清通流畅的散文家笔触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治学之道真实完整地呈现给了读者,堪称一位世纪学人的精神史诗。
精彩分享
回场不久就紧急动员防汛,我与刘望龄、王永等奉命立即前往沮漳河边抢险护堤。一到险要地段,首先是把堤身崩坍处培土加固,然后就地轮流休息,打算与洪水作持久抗争。傍晚,水的涨势稍缓,堤上人员稀少,鸟雀归林,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在雾气中显得比平常更大而略微昏黄。我们由于过度疲倦,不知不觉都睡着了。次日清晨,醒来发现涨势已停,水面平稳,心中大喜。不久河水开始下降,我们更加高兴,当地老农却警告说,这是上游或下游已有严重破堤的征兆。他的话还未说完,我们邻近上游堤段已经有人仓皇跑来,叫我们赶紧往高处奔跑。我们由于未接到上级通知,多少有点犹豫不决,还在整理防汛器材,不觉为时已迟,远处已看见一丈多高的洪水浪头已经铺天盖地涌来。我们只好放弃防汛器材,匆忙在堤上向高处奔跑,但洪水漫溢速度更快,只见堤内已经一片汪洋,到处都是山洪冲来的茅草屋顶,门板家具,还夹着家畜、野兽与大蛇,真是触目惊心。我们不敢作片刻停留,但来自东北的王永不会游泳,身高力大的他居然双腿突然绵软不能行走,我与刘望龄只能扶着他高一脚低一脚地艰难前进。老天保佑,我们总算摆脱洪水的奔袭,爬上离我们住处最近的一个台子(高地)。同队农工与历史系师生正在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奔跑与平安归来,大家高声欢呼并紧紧握手,真像是一场激战后的战友重逢。原来他们在昨天夜里已经奉命紧急撤退到这个台子,但由于没有电话联系与洪水阻隔,无法通知我们,只能干着急。
作为生产队的副队长,我迅速恢复角色。本地农工多半回到自己或亲友的家暂时居住,只有我们这些下放的华师师生与上海、宜昌知青必须安排好食宿起居。首要问题是打捞行李。由于深夜紧急撤离,大家只能带换洗衣服与零星用品行走,被褥与箱子只能用绳子系在屋梁上,睡觉自然很不方便。我与望龄及孙抱今、沈保还等几个水性较好的下放人员,主动担任打捞任务。我们借用一条小船划到原来住宿地点,发现水位已略有下退,露出原住宿舍茅草屋顶。于是跳上屋顶,用镰刀挖开一个可容一人进出的缺口。我与另一个水性娴熟的同伴身系麻绳,一端由留守屋顶者握紧,我俩则先后潜入房间,摸清室内行李、箱包分布情况,然后回到屋顶共商打捞方案。先是一人进入单独操作,后来增多若干洞口,两人可以同时操作。为保证安全,又把系绳改为插入竹竿,依托竹竿拿取行李、箱包及其他日用物品。这样就可以避免所系绳索被水底重物缠绕,减少淹死危险。打捞原则是先人后己,先取急需物品,然后再尽量捞取不耐浸泡的杂物。
第二天,我们劲头更大,把剩下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行李与生活用品悉数捞出运回,这样就基本上解决了生活问题。
当然我的处境也很艰难,由于经常下水,赤足接触污泥,脚趾已经红肿溃烂,连布鞋都穿不进去。我的衣物是最后捞出的,由于浸泡太久,又未打成包裹,蚁帐被水冲走,蚊咬引起痼疾疟疾复发,连续寒热困扰,体质也日益虚弱。只是害怕动摇军心,只有强颜欢笑,鼓舞队友斗志。有天稍微空闲,我独自坐在偏僻的山坡上、眺望那一望无际的水淹棉田,水面上已露出若干烂坏棉果,眼看这上半年的日夜奋战成果业已归诸乌有,内心感到无比凄凉。
客观环境不容许我从容感伤,因为洪水终于退尽,我必须带领全队尽最大努力生产自救。根据农场领导的指示,在洪水还未完全退尽之时,就提前涉水收割芦苇。洪水淹没了棉田,却促成原有芦苇的疯长,那似乎无边无际的野生芦苇粗大精壮,仿佛排列整齐的军队,倒也是灾后奇妙景观。芦苇曾是开垦湖田必须连根铲除的首恶,但现在却成为可以弥补水灾损失的宝物。我们收割的芦苇运到天津造纸工厂,每吨市值2000元,比粮食还要贵重。因此大家劲头甚高,拼命挥刀猛砍,捆扎成堆,但愿它像韭菜一样,随砍随长,源源不绝。当然,割芦苇战役的主力仍然是本场农工,他们由队长老罗率领归队,使我们士气为之大振。割芦苇战役胜利结束,下一战役部署是抢种一季蔬菜。蔬菜生产周期极短而盈利最快,所以全体职工更为斗志昂扬。每天早晨出工,罗队长定高举红旗,到菜地后插在高处,高声对我说,这就是队长的位置,生产队的中心。那种昂扬的斗志与自觉的担当,使我为之心折,进一步理解了带头人应有的气度与责任感。
推荐理由
《凡人琐事:我的回忆》是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的亲笔回忆录,以个人生命史为经纬,编织出一幅中国百年风云的壮阔画卷。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的泰斗,章开沅先生以“凡人”自居,用60万字的细腻笔触,回溯了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大学校长、布衣学人的跌宕人生。书中既有军阀混战、抗战烽火、改革开放等时代巨变的亲历记录,也有对百余位亲友师长的温情追忆,更穿插了参与编写《辛亥革命史》、推动《历史研究》复刊等学术史关键事件的珍贵细节。
这部回忆录的独特价值在于双重叙事视角:既是历史学者对时代的理性观察,又是亲历者对生命的感性书写。章先生以史家之眼剖析个人遭遇并将其转化为对历史本质的深刻叩问,既展现了学者风骨,又以温厚笔调赋予普通生命以尊严。书中数十幅历史照片与文化典故,更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绕过的鲜活史料。
推荐此书,不仅因其承载着“史魂”的学术重量,更因其饱含人性的温度。无论是青年学子探寻治学门径,还是普通读者触摸历史脉动,都能在这部“凡人之书”中,找到穿透时代迷雾的精神灯塔。正如吴玉章先生在颁发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时所言:“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章开沅先生的回忆,正是这场远航中一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发布于:北京市
